目前中國鋼鐵行業面存在產能多、企業多、負債多、競爭多的情況,企業的兼并重組如家常便飯,在行業權威人士看來,兼并重組將成為未來中國鋼鐵行業的重要出路之一。但是近日,武鋼、柳鋼的分道揚鑣也不禁讓人反思:中國的鋼鐵企業究竟該如何進行重組,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重組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全聯中小冶金企業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
趙喜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于鼓勵鋼企兼并重組的政策早已有之,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包括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部委,以及中鋼協、冶金商會等行業協會都在呼吁鋼企兼并重組。但十年來,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不但沒提高反而下降了,離散度越來越大,表明鋼鐵業兼并重組難度很大。
趙喜子認為,出現上述情況的重要原因在于:雖然有政策鼓勵,但是并沒有具體的落實辦法。在現有政策基礎上,還應該有土地、稅收、融資等配套政策以及退出通道。
大的鋼鐵企業在對其他企業進行兼并的過程中,必須要拿出一定的資金,同時還要把被兼并企業落后的設備淘汰掉,為了減少兼并帶來的虧損,可能需要把被兼并企業的部分土地資源轉換為商業開發,但這就面臨土地性質轉換的限制,因為以前屬于工業用地。類似這種情況,就需要土地政策支持,涉及國土資源部門。“稅收政策就是可以考慮給予兼并主導企業三到五年的減稅,這一政策涉及稅務部門;另外還有融資政策,則涉及各大銀行,如果銀行說涉鋼企業不給新增貸款,那么企業的貸款難度將會很大。”趙喜子向記者表示,這些政策的出臺涉及多個部門,如果沒有配套實施政策,企業怎么會去兼并重組呢?
對于時下熱議的武鋼與寶鋼合并的傳聞,趙喜子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向記者表示,寶武合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好比鞍鋼和本鋼,因為在同一個地方,本來是最有條件合并的企業,但即便如此,也會因為一個是央企、一個是地方國企,導致至今也沒有合并起來。而寶鋼和武鋼,一個在上海一個在湖北,跨省合并就更有難度。”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多位鋼鐵行業人士中,均表示對寶武合并不看好,但是相比之下,券商的態度則積極得多。例如國金證券指出,武鋼、寶鋼合并“有利可圖”——合并后的聯合體的硅鋼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將達到85%,未來兩家公司在硅鋼領域的競爭關系將消除,有利于產品價格上漲;寶武合并還能解決惡性競爭、提升對上下游的話語權,并且對地方國企整合帶來示范效應;加速行業洗牌、改善行業競爭格局。
那么究竟怎樣的鋼企重組才是業界認同的呢?對此,趙喜子認為,產鋼重地應該以本省市區為單位去推進聯合重組,沿著這一思路來看,目前河北省和上海市的國有鋼鐵企業重組是比較成功的。
趙喜子認為,除了這兩地以外,分布在其他地區的大型國有鋼鐵企業也基本上完成了本地區的兼并重組,也是比較成功的,例如內蒙古包鋼、山西太鋼、湖北武鋼。
趙喜子告訴記者,此前相關部委、協會都在呼吁鋼企兼并重組,總的設想是成立三到五家特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另外還要成立十家地方性的大型鋼鐵企業,這樣大型鋼鐵企業可以占到中國鋼產量的85%,他對這種呼吁也表示贊成。“中國的鋼鐵產業一定是大中小相結合,以省市區為基本單元形成若干個大的集團,同時可以看到,很多特鋼企業都是小企業,(但盈利能力非常好),所以鋼企重組不是規模越大、裝備越強就越好。”趙喜子最后補充道。